①
②
③
④
图①:京杭大运河途经浙江嘉兴王江泾长虹桥段。陈文静 摄
图②: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上历史悠久的拱宸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纪委监委供图)
图③:浙江省杭州市大运河1986文创园内展出的中国古建筑积木。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图④:京杭大运河江苏淮安段一景。高凌云 黄燕 摄影报道
第二届北京国际运河艺术周11月底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正式启动。本届艺术节旨在“讲好新时代大运河故事,谱写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新篇章”。
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实地考察大运河,并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千年以来除了发挥防洪排涝、内河航运的重要作用,运河沿线所沉淀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沿线地区统筹推动保护、传承、利用,让古运河生态实现向好转变,并于今年4月28日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大运河重新成为水生生物的乐园
北京市通州区吕家湾村——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出京前流经的最后一个村。清澈的运河水从村子南端静静流过,运河大堤路上,成排的树木落下片片金黄。秋天层林尽染、夏天繁花似锦,出门不远就是森林公园、老年公园、口袋公园,房屋整整齐齐……如今的吕家湾村,是生态宜居村落。依托优美的环境,一些村民开起了民宿,发展起旅游业。
今年70多岁的村民吕福清是吕家湾村的老住户,他家就住在大运河畔。去年6月,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实现旅游通航,看着眼前的清清河水、片片绿地,老人高兴地连连称赞:“这么好的光景让我给赶上了。”在吕福清的记忆里,过去的大运河是另外一幅景象:两岸“散乱污”,村里都是小厂子,污水直接排放到运河里,把河水都染黑了。那时候的运河和臭水沟没什么两样,即便是冬天,也散发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2019年,大运河北京段启动环境治理改造,吕家湾村也逐步改变了面貌:拆除私搭乱建,修建排污、雨水管道,植树种草,如今,村庄附近沿河森林覆盖率已高达70%,水质从劣Ⅴ类水变身Ⅲ类水,河里的鱼虾也多起来了,鲶鱼、鲤鱼、鲫鱼……大运河重新成为水生生物的乐园。
涿郡(今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总长82公里,横跨六区,是整条大运河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北京考察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制度,累计实施重点项目超过80个,让古老的大运河展现出景美人和的时代新韵。
在大运河通州段,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为运河沿岸打造出一个滨河生态系统。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运河生态,实现节能环保,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景观用水全部为可再生水源。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有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水系是海绵生态水系,下雨时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平时可以实现水的缓慢释放。整个水系由运河故道、蓄滞湖区为主的大“海绵”以及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渗透型小“海绵”共同组成,可以实现对91.7%雨水的就地消纳利用。在绿心公园的生态保育河沿岸,丰沛的水源以及多种多样的植物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食物丰富的栖息地,据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年,像绿头鸭、白鹭、斑嘴鸭等野生鸟类经常会出现在公园内觅食。据不完全统计,光保育河附近,就已出现几十种鸟类,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除了生态建设,北京市还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修建杨洼船闸,还原漕运文化,恢复“三庙一塔”古建筑历史格局,建设大运河博物馆,对大运河北端的什刹海和西海进行精度改造……让大运河百年人文历史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展现东方之美,让大运河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2
渔民上岸了,“渔文化”却保留下来
江苏省淮安市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从淮安市的清江浦景区闸口游船码头出发,沿着大运河夜景游航线乘船夜游,一路上,河中画舫与沿岸古迹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大运河昔日的古韵与繁华。
位于淮安市洪泽区的洪泽湖是大运河的第一水源之湖,在保障大运河畅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洪泽湖大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部分。为了保护好大运河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和文化,淮安市近年来推动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工程,洪泽区把洪泽湖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系统谋划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统筹实施退养(圩)还湖、渔民上岸等重点工程,稳步控制内外源污染,确保大运河有一个干净的水源。
“听说是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虽然对渔船还有点不舍,但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现在基本都上岸了。”家住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渔家花园小区的居民王建生曾经在洪泽湖里打鱼20多年,2020年下半年开始,洪泽湖进行住家船和餐饮船清理整治,全面退养(圩)还湖。他和其他渔民陆续搬出湖区,离船上岸。如今的王建生是一名企业工人,“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还帮助缴纳五险,比过去在湖里打鱼强多了。”王建生说。
渔民上岸了,但“渔文化”却保留了下来,比如洪泽湖渔鼓。洪泽湖渔鼓,始于唐代,经历代传承,在表演中综合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湖区文化特色。洪泽湖渔鼓传承人盛承梅表示,洪泽湖渔鼓是运河文化传承的形式之一,能够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最近,渔鼓舞走进了洪泽区的一些小学校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除了渔鼓舞这样的艺术形式,洪泽湖大堤沿线周桥大塘、治淮碑等众多历史遗迹也焕发出时代新貌。“在大运河文化得到重视之前,这些遗存也都存在,但得到的关注微乎其微。”洪泽区文旅局非遗科负责人席大海表示,自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来,市县联动增加,资金投入增加,洪泽区依托洪泽湖大堤这个抓手,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带动了洪泽文旅行业的发展。
每年,大运河沿线城市还会举行非遗展览,展览上沿线城市通过分享运河美食、聆听戏曲、表演剪纸等多样化的方式,展示运河文化的丰富多彩。“运河见证沿线人民生活变迁,通过挖掘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在不断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洪泽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科负责人马伟红说,运河文化内涵丰富,在时代发展中,将不断衍生扩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文化“走出去”。
3
老船工找回了儿时的乡愁
一条运河,沟通南北。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正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上。
始建于明代的拱宸桥是大运河悠久历史的见证,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桥的西岸,就是坐拥多个世界遗产点的历史保护街区。每天一早,岸边的老开心茶馆开门迎客;每当夜幕降临,《如梦上塘》夜游项目的观光船上,“七运十三景”历史文化典故随着实景演出,展现了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
“移步换景”,这是游客们在拱墅区沿河而行的切身感受。21座博物馆、5大历史街区、小河公园、河畔绿地……在这里,京杭大运河不仅是“流动的文化”,也是“流动的绿丝带”。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江表示,“移步换景”的背后,是杭州市很多项运河保护工作持之以恒推进的成果。过去有段时间,大运河杭州段也曾遭遇过舟稀鞍冷的困顿,运河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运河沿岸各种工厂乱排乱放,“五颜六色”的污水统统汇入到了大运河里,让大运河成了人人嫌弃的臭水河。对此,今年已是77岁高龄的杭州市民陈寿泉感受颇深。陈寿泉祖辈三代都是船工,自小就在运河边长大。他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在河里捞鱼,可后来由于污染,大运河里的鱼虾基本绝迹,别说打鱼了,甚至人都不能近前。河水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路过都要掩着鼻子。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对水污染的治理,运河水系与两岸环境逐步发生了转变,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水质已从过去的Ⅴ类甚至劣Ⅴ类,提升到现在的Ⅳ类乃至Ⅲ类。
陈江表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杭州水位最低的河,一河生态的向好反映的是整个杭州市水生态的改善。“紧盯河里、管好岸上、系统施治”,近年来,杭州市通过进行小区“污水零直排”项目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和城市河道生态监测、提升改造河道闸泵站等举措,全面消除了全市河道劣Ⅴ类水,河道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实现了“水清”还要做到“水美”,自2018年起,杭州市开展“美丽河道”建设,从生态健康、高效管护等方面,对城市河道进行打分评价。截至去年年底,已创建市级美丽河道167条,总长度达393公里。
针对大运河生态保护,杭州市也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2017年,杭州市出台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为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率先颁布保护条例的城市。《条例》首次以地方法规形式明确运河相关管理职责,建立市区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统筹新机制,明确“事前评估、事中监测、事后督查”保护新要求,从根本上确保运河遗产保护工作找得到门、问得到人、办得了事。
在《条例》中,杭州对大运河的生态治理有了条条框框的明确,要截污纳管、严格控制养殖业带来的污染、严格控制来往船舶产生的污染等等。
此外,杭州市还出台规定,自2019年1月起,所有在大运河遗产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项目在立项前,都要报请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进行遗产影响评价,确保任何项目建设和施工对大运河遗产的影响都控制在绝对安全范围内。
运河水变清了,陈寿泉说他找回了自己小时候的“乡愁”:“现在我有空就到河边散散步,常常能看见河上的水鸟。这几年水鸟越来越多了,有的我都叫不上名字。”